探究:有机肥阻酸、降酸双重作用(改良酸土)
返回列表发表时间:2019年01月16日
在土壤酸化这件事情上,对于我们南方地区来讲,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何为改良土壤酸化的有效方式?(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
我们从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徐明岗研究员牵头完成的“我国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改良南方地区红壤酸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详细来讲:我国南方红壤地区高温多雨导致强烈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引起缓慢的自然酸化和土壤养分贫瘠,土壤以酸瘦为基本特征。随着几十年的变化,不管是化学肥料的施入,还是自然条件下的酸化,都导致了土壤的严重酸化,表现为土壤费力下降、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减少,酸化地种植作物的产量大幅度降低。酸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并且可以说是危害到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在本次由徐明岗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长期的田间监测与研究,终于破除了土壤酸化问题,可以实现作物高产和土壤酸化控制的瓶颈。并且探明了南方土壤酸化的特征,阐明了如何用有机肥阻控土壤酸化。有机肥作为阻控土壤酸化的简单、有效方式之一,我想这是第一次被提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也是一次值得纪念的时刻。
而如今,南方地区,在这个集约化高产栽培的模式下,土壤的酸化是真的难以防控:
首先,南方地区红壤地区人多地少,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所以只能在高投入、集约化种植模式下大量的施用化肥肥料,以求高产,高产达到了,土壤却酸化了。所以现在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保持高产稳产又要防止土壤酸化,是酸化防控的技术瓶颈。而有关酸化的精准定量防治技术缺乏又显得极度缺乏。
所以也是因为如此,徐明岗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才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多项技术创新型成果。而其中,有机肥替代阻酸技术,值得我们的学习。
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长期监测,点面结合,明确红壤酸化特征,终探明化学氮肥加速红壤酸化机制:
该机制具体表现为,红壤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铵态氮肥硝化产生硝酸根和氢离子,大量硝酸根伴随盐基阳离子淋失,导致氢离子富集并与固相铝反应产生交换性铝,造成土壤酸化。而基于施氮量与产酸量的大量监测数据,明确了氮肥酸化指数响应方程,构建了氮肥施用、植物带走、酸沉降驱动红壤酸化的效应模型,量化了化学氮肥加速红壤酸化的贡献率,常规施氮量下,其贡献率达66%以上,且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为针对性防控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由此提出了三种技术,分别是石灰物质降酸、有机肥阻酸、减施氮肥控酸技术。而其中最为最简单、有效的要属有机肥替代阻酸技术。
有机肥阻酸、降酸双重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有机肥富含碱性物质,可中和土壤酸度;
二、能络合铝离子,降低活性铝95%以上;
三、能减少硝化产酸70%以上;
四、能提高土壤酸碱缓冲能力80%以上。确定了不同作物系统土壤不酸化时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比例及用量,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比例为28%至36%。
具体来讲,在科研团队的数据中,针对红壤农田酸化程度及养分状况,采用分区分类管控,防治结合的策略,集成创建了极强酸性土壤降酸治理、强酸性土壤调酸增产、中度酸性土壤阻酸培肥以及弱酸性土壤控酸稳产等4种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再结合使用三大防控技术,经6省多点大面积示范,土壤pH提高0.2-1.0个单位,农作物增产12%-27%,实现了酸化防治和与肥力提升协同发展。
成都盖尔盖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有机肥领域十二年,强烈认同有机肥阻酸、降酸的双重作用,相信只要能全面有计划的推广,有朝一日,将是土壤的一场大变革。